前几天,华为任正非发了一篇内部文章,强调:华为要活下来!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!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!全球经济将面临着衰退、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,华为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,只为保证渡过未来三年的危机。
疫情大敌当前,为维持经营,绝大多数企业都需要在艰难的大环境中,通过裁员或其他手段削减人力成本,求得生存。“断臂求生”折射出企业经营背后人员的成本与效率问题,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话题——人效。
人效一般指的是单位人均效能,比如人均产值、人均利润等指标。关注人效必然会强调业务增长,企业追求人效的过程,也是其对经营高质量增长的追求过程。VUCA时代,组织中的资源、资金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企业往往更加追求如何用更少的人成就更多的事业,因此,对于人效的管理也成了大热门话题。
02 人效的三大价值
如果人力资源成本增加,而人力资源效率下降,那就出现问题了。人力资源效率下降。例如,两个组织正试图减少员工缺勤率。其中一个组织为每个人提供免费的健身福利。另一种是从食堂中减少不健康的零食,改为提供免费水果 。这两种干预措施都将缺勤率降低了5%。但是,第一个组织的成本比第二个组织高了 4 倍。换句话说:第二种更有效率。如果人力资源成本增加,而人力资源效率下降,那么就要考虑更换一种方式以达到整体成功。
这一目的不难理解,如果下一年有同样数量的人像去年一样做同样的事情,那么成本预计是相等的。在雇用新员工时,就需要估算更广泛人群的成本。如果员工人数增加25%,则人员的支持成本也将以大致相同的百分比增加。另外,还要计算哪些培训措施对员工是必要的,以及这些培训措施的成本;哪些员工将离开公司或者退休等。
计算投资回报率是HR关注人效的最后一个原因。成本是 ROI 公式中的关键因素。如果 ROI 大于 1(等于 100%),则为正数。如果它小于 1 (50%),则为负数。如果只有50%的成本被收回,那么这一投资就是失败的。
03 衡量人效的指标
人力资源指标一般可以分为四类:
分子一般是产出,通常用财务指标衡量,分母一般是企业的员工人数或人力成本。比如:
人均销售额= 组织总销售额/ 员工人数
人均产值= 组织总产值/ 员工人数
人均利润= 组织净利润/ 员工人数
2. 元均类指标
分子仍然是产出,但分母换作企业的人员薪酬福利总额,包括工资、奖金、提成和社保等。元均类指标一般用来衡量每投入一分钱的人员费用,会给企业带来多大产出,
比如:
元均产值= 组织总产值/ 薪酬福利总额
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= 组织净利润/ 薪酬福利总额
也即人员成本在组织总销售额或总运营成本中所占比例,占比越高,说明人工成本越高,也意味着人效可能越不占优势。常用的占比类指标包括:
人事费用率= 薪酬福利总额/ 总销售额或总产值
人员费用率= 薪酬福利总额/ 总运营成本
通过对人力指标增长设置一定目标,控制人力成本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,从而确保人效的质量。企业在使用这类指标的时候,通常叫做用一种“黄金不等式”的方法来表达。比如:
员工人数增速< 组织收入或销售额增速
薪酬福利增速< 组织销售额或利润增速
人均薪酬福利增速< 人均销售额或人均利润增速
04 如何提高人效?
要想提升人效,首先就要做到清除组织中的“冗余”,提升效能。很多企业会采取减少管理层级与幅宽,对于职能重叠的部分予以识别和优化。但实际上,真正意义上的敏捷组织并非指层级上的减少,更重要的是如何高效解决客户的需求。因此,除了减少管理层级,当部门与部门边界的打破,员工可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兼职完成组织中的其他工作,自主获取更多职场中的“斜杠机会”,也将大大提升人效。尤其是在项目制的公司,员工能够同时参与多个项目,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。同时,员工能够在感兴趣的项目/岗位中更有激情,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,从而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。
这是以顶层设计为主的人效提升策略,这一方法主要通过自动化的方式提升效能。通过对于业务流程的全景诊断,减少低效率、低价值业务活动,进行业务流程再造。例如利用数字化系统,HRSSC能够减少审批、核算、合同签订、社保公积金缴纳所需要的人工成本。员工也可以在手机端或电脑端实现日常常规业务的办理,真正解放人力,解决系统无法处理的复杂问题。销售场景也是如此,销售场景存在大量表单录入,通过流程数字化及系统化的优化方式,解决重复字段填写,提升人效。
疫情当下,无疑加速了员工体验时代的到来。良好的员工体验已经成为打造雇主品牌的有力招牌。企业为员工带来更好的员工体验,能够增强员工对于自我需求的满足感。不论是物理空间上的舒适环境,还是给予员工更多提升自我的机会,甚至是提供定制化、个性化的服务项目,都能够不同程度地提升员工的敬业度和满意度,进而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。
众所周知,大部分企业都在经历着数字化转型,而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在经历着数字化带来的深刻变革。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高升,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减少人工成本。例如在人才招聘的场景中,AI技术的运用大大提升了人效:AI外呼机器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拨打上千份候选人电话。此外,数字化技术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预测,生成智能看板,帮助人力资源更加科学地决策。例如帮助HR计算出最合适的人才招聘计划,分析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数量,以及组织未来所需人才的人才画像。领导者看人效,往往只关注人效的数字,但作为HR,不光要站在领导者的角度交出满意的人效数据,还要透过数据,关注这些数据的背后反映了哪些客观事实。
上一篇 人力资源科技市场重新洗牌:员工体验平台才是“Core”.html 下一篇 盘点谷歌、苹果、麦当劳的企业大学是怎么做的?.html